近日,福建省公布2025年城市文明和文明鄉風建設優秀創新案例,鯉城區《破陳規立新風——城鄉接合部移風易俗的“浮橋三治”實踐》移風易俗工作案例成功入選文明鄉風建設優秀創新案例,該案例系統總結了浮橋街道在破解移風易俗難題上的創新做法與顯著成效。
為解決長期存在的祭祀繁瑣、紅白事鋪張等傳統習俗帶來的治理難題,浮橋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群眾參與、多元共治,通過舊俗革新、治理增效、文化聚能三大路徑,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從“試點突破”到“全域開花”。
針對“公媽廳”分散、治喪擾民問題,街道以延陵社區為試點,發動黨員帶頭協調,引導群眾投資560萬元,將28座分散的“公媽廳”合并為1座集中治喪場所,實現“集中辦喪不擾民”。同時,推行文明治喪“24小時介入機制”,組建紅白理事會專班,第一時間上門勸導,建成區全面禁止公共場合停放遺體、搭設靈棚,非建成區規范設立固定治喪點。
面對祭祀頻繁、分散等問題,黃石社區牽頭調研,創新將430戶居民全年分散的祭祀整合,選定一天集中祭祀,通過祖祠統一管理、祭品共享,每戶年均節約祭祀成本2000元,有效避免日常擾民。街道還結合片區更新改造,探索“規劃先行+集中安置”模式,完成6個社區征地遷墳工作,將千余座散墳遷入金浦安息堂統一管理,釋放土地資源200余畝,為城市建設騰挪空間。
街道整合社區、物業、企業、志愿者等資源,形成“政府引導—社區自治—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治理閉環,在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婚戀一條龍”服務、“筍江月老志愿服務隊”提供免費婚戀匹配服務,倡導婚嫁新風。推行“社區黨支部+物業+業委會+志愿者”四方聯動機制,解決群眾訴求100余件。創新運用“為鯉加分”文明實踐積分平臺,將移風易俗納入積分體系,居民簡辦紅白事、參與志愿服務可兌換生活用品,形成“小積分撬動大文明”的治理格局。
街道還大膽革新“佛生日”傳統慶典,讓原本用于唱戲宴請的數百萬資金轉化為社區文體事業投入,建設社區籃球場、排球場等公共設施,連續舉辦“移風易俗新春籃球賽”“U20青少年籃球賽”等賽事,吸引萬余人次參與。不僅節約了資金,更讓文體活動成為節日新符號,青少年參與度廣泛提升,大操大辦、低俗宴請現象基本杜絕。
“浮橋三治”實踐讓“厚養薄葬”“以賽代慶”蔚然成風。黃石社區愛心企業家吳育明過世后,其子吳志源簡辦儀式,捐資50萬元設立教育基金會;東邊社區黨員簡辦“三載除服”儀式,節省5萬元用于助老;坂頭社區居民嫁女簡辦喜事,捐資建設長者食堂。街道累計開展助老志愿服務85場,建成鯉城首個長者愛心食堂,覆蓋老年人600余名,“老有所依”成為新風尚,為城鄉接合部移風易俗工作提供了可復制的“浮橋經驗”。